• <ul id="66qc2"></ul>
  • <del id="66qc2"><dfn id="66qc2"></dfn></del>
  • <strike id="66qc2"></strike>
    <ul id="66qc2"></ul>
    當前位置
    愿筑人間橋一座 上行車馬 下聞煙波
    時間:2019-04-12 來源:原創文章 發布:本站編輯

    還記得在小學人教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叫《趙州橋》,講述了隋朝石匠李春打造的安濟橋,憑借近乎完美的設計,在洨河上穩穩當當橫跨了一千四百多年,橋上車馬流連,橋下煙波瀲滟,這篇課文在年幼的我心中留下了了深刻印象,也留下了一個如今也未竟的夢想。如今二十三歲的我仍舊沒有習得造橋的本事,但幸運的是我遇見了一批擁有這項能力的人,公司總工辦主任曾君是他們中的一個,他的故事像是一場莊嚴的見證,見證了這家企業在橋梁工程上的每一次突破,見證了一群有夢的人把一座座結構精妙的橋梁從夢境搬到現實。


    一次沒有準備的出發

    2005年9月,在和平大道經歷了適應性的兩個月現場工作后,剛走出學校不久的曾君作為施工員被調往東西湖區金山大道項目,協助施工主管完成部分段面的現場管理及工程測量工作。這項工程中涵蓋的金橋是漢陽市政在橋梁建設工作中的起點,也是曾君第一次接觸到橋梁施工,由于缺少橋梁工程施工經驗,這可以說是一次沒有準備的出發。

    “那是真正意義上的‘零基礎’,沒有經驗、沒有人指點,在現場看什么都陌生”,同大多數沒有準備的嘗試一樣,面對這充滿未知的第一次橋梁施工,曾君和同事們心中懷有無限期待,在觸碰到的那一刻心里又升起來一股脆生生的怯意。

    那個時候,同事們每天早晨多在公司大院乘坐項目通勤車前往現場工作,而曾君則是直接住到了項目上,每一次有樁基成孔,他都會在項目部與現場之間兩三公里的黃泥路上來一場“急行軍”,一到雪天,口鼻間呼出的熱氣總在睫毛與眉間凝成薄薄的白霜。他深知凡事只有親力親為地去做,留下的印象才能刻骨銘心。

    由于著實缺少橋梁施工經驗,項目部聘請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專家作為技術顧問,曾君始終記得老先生手中的筆在紙上進行的縝密運算,一串串數字勾勒起的精妙結構在一天天的施工中堆砌成眼前的樁基、承臺、箱梁,最終形成一架完整的橋梁,像是一門精妙至極的藝術。

    學習開始于模仿,在之后實施的四新縱向橋、龍城立交、四新橫向橋和武青四干道橋梁等一系列橋梁工程中,在兼顧工程測量和現場管理工作的同時,曾君開始自主摸索橋梁施工技術。有很長一段時間,曾君出門從來只拿三樣東西,測量儀器、裝著紙筆的小背包還有現場的施工圖紙,白天早早到達施工現場,完成當天的測量任務,然后用剩下的時間對著施工現場一遍遍地研究施工圖紙。汗水總歸是沒有白費,像是綠芽破土而出前的陣陣萌動,曾君的腦海里有了一些模糊但明確存在的思路,這些思路在二環線水東段的建設過程中開出了花兒來。

    一場精心灌溉的成長

    2010年,漢陽市政承接到了當時體量最大的一項工程——武漢市二環線水東段四標段,1.8個億的工程造價讓每一位漢陽市政人都感到精神為之一振。由于工程拆遷進度緩慢,項目部在當年7月便已進場開始進行工程建設前期的準備工作,但實際上直到10月份,各個段面的施工才逐步展開。曾君作為這個項目的技術負責人,第一次全身心地投入到項目技術管理工作中。

    四標段的位置十分特殊,像是夾心點心的餡兒一樣被兩大央企的段面夾在中間,這既讓曾君感到壓力倍增,又讓他感到興奮不已。工程段面緊緊挨著兩大央企,漢陽市政人確實要花一番功夫做出個樣子來,這是曾君的壓力所在,而讓他感到興奮的是,學習橋梁施工技術的“課堂”就在離自己不遠的另一處施工段面。

    此時的曾君已經開始編制簡單的施工組織和方案,他一面利用空余時間從網絡上查閱大量文獻資料,不斷強化著自己的理論基礎,一面又經常會悄悄走到段面兩端,學習其他單位先進的施工技術,結合四標段的現場實際融入到自己的方案中。工地不遠處在建的歡樂大道也是曾君常去的“培訓班”,“沒有他們的安全帽和工作服,我去學習的時候有時候會被攔下來,我就老實說過來學習一下,去得多了他們也就不攔著我了”。曾君坦言在水東段四標的這段日子是自己成長最快的一段時間,在武青四干道積累的經驗在這里被慢慢轉化為具體的思路,施工方案的編制也逐漸走向規范化。

    漢陽市政在這場與央企的直接對話中并沒有落入下風,反而做出了一定成績,據曾君回憶,項目部的人力投入甚至不到相鄰標段的一半,但還是保質保量地完成了生產任務。


    一份鼓舞人心的收獲

    2012年初,曾君來到了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S6標工程擔任技術負責人,在歷經了五六年的積累與學習后,漢陽市政把橋做到了長江上,這是企業發展歷程中又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在鸚鵡洲長江大橋整個施工過程中,V構是施工難度最大、施工場地最小、安全隱患最大的部分,這種大型異型結構的施工在國內外并沒有太多值得學習的施工經驗,這讓曾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一面繼續從大量的網絡資料中搜尋相關資料,一面積極走訪中鐵大橋局向經驗豐富的老一輩橋梁施工專家請教經驗。

    在橋梁結構計算過程中,曾君第一次接觸到了結構設計有限元分析軟件——Midas,他陡然意識到信息技術在工程建設中的運用已經逐步走向成熟,利用計算軟件來替代人工完成復雜的計算工作已經是這個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于是在公司領導的支持下,他積極引入了Midas軟件,并召集技術負責人隊伍進行學習研究,這份極具前瞻性的嘗試在此后的工程建設中取得了豐碩的回報。

    曾君對V構澆筑時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他同項目經理站在V構相對的兩個力臂上指揮現場澆筑,徐徐江風吹來,他玩笑似的沖項目經理喊道:“經理!你覺得行不行啊?”,項目經理大笑著回復他:“我相信你們的方案,放心!”這份信任并不是憑空而來的,V構施工取得了圓滿成功,曾君在施工過程中久久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了下來。啃下了鸚鵡洲長江大橋這塊“硬骨頭”,漢陽市政人在橋梁項目上的信心也逐漸豐滿起來,在面對各式各樣的橋梁工程建設時,心中多了好些底氣。


    一個值得期許的未來

    在鸚鵡洲長江大橋工程結束后,曾君看見了年輕一代技術負責人在技術管理工作中展現出的驚人潛力,他清醒的認識到,面對這些理論基礎扎實的新生力量,自己唯一的優勢可能僅僅只剩在數年現場施工中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而為了幫助這些年輕人少走彎路,他的工作重點轉向了對技術負責人隊伍的培養,這些經驗,必須要分享出來。

    在公司領導大力支持下,曾君不斷推動企業的技術管理工作走向規范化、標準化、細致化,制定了各類方案編制模板及相關規定。在技術負責人隊伍建設方面,他結合公司實際制定了嚴格的甄選與淘汰機制,并針對不同的施工內容制定了豐富的了培訓方案,力爭將每一位年輕人培養成能真正為企業所用、為工程建設所用的人才。

    曾君十分重視技術負責人的軟件應用能力,在這個信息化技術不斷革新的時代,計算機軟件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的介入程度越來越高,如果不緊跟行業趨勢,在不久的將來必然會被淘汰。不論是Midas還是BIM技術,他要求技術負責人要在學會操作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讓軟件應用切實服務于工程建設,為企業創造價值。在這樣的培養下,技術負責人隊伍的軟件應用能力逐漸提升,2015年參加工作的技術負責人張青,已經獨立使用Midas軟件完成了墨水湖北路工程棧橋及支架的結構計算;作為BIM 5D技術在市政橋涵工程中的首次應用,公司BIM小組在江城大道項目的試點工作取得了圓滿成功,榮獲首屆BIM應用視頻大賽金獎……曾君如今像是一位站在講臺前的先生,用他的全心全意為企業澆灌出了一個值得期許的未來。

    在從業的十三年間,曾君扮演的角色發生了數次轉變,但不論在什么崗位上,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要讓漢陽市政的橋梁建設能力不斷走向新的高峰,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朝著這個目標全力前進。在曾主任的故事里我深受觸動,我愈發地敬佩這些可愛的人,假若有人如今再問我一句,小時候的夢想是什么,我想我會神氣滿滿地回答,我要像曾主任一樣,愿筑人間橋一座,上行車馬,下聞煙波。(張遼/文)